一、县域县情
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邻太原,西枕吕梁,是吕梁的东大门,太原的近郊县,现辖7镇1乡,国土面积1826.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5万。
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隋开皇16年置县,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孕育和汇集了1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7000年的彩陶文化、5000年的灰陶文化、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1500年的佛教文化,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命名的“千年古县”。
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毗邻省城,距太原仅50公里,是太原经济圈的内圈层,是山西承东启西桥梁作用的重要节点。境内大运高速、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307国道纵横穿越,相连成网,30分钟可直达太原武宿机场、太原高铁站,交通十分便捷,具有优先接受大太原经济圈辐射的区位优势。
交城资源富集,山川秀美。境内有煤、铁、石英砂、青石等矿产资源32种,煤炭总储量达33亿吨。森林面积157.8余万亩、牧坡草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51.4%,林木绿化率70%,是山西省第二大林业县。水资源储量充沛,年径流量近2亿方。拥有卦山、玄中寺两个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吕梁英雄广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丰富旅游资源。
交城特色农产品品类众多,青山绿水环抱,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我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近年来,交城县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焦化、铸造、建材、化工为主的传统产业正在加快改造步伐,新兴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方兴未艾、蓬勃兴起。依托交城山丰富资源宝藏,“畜、果、蔬、菌、药、游”六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省级的交城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化工为主的“一大三新”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依托县域基础优势,旅游、物流、电商、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山上山下遥相呼应、自然人文相映成辉、历史现代交汇融合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交城着力做大做强以畜牧、旅游、果、蔬、菌、药为主的6大产业,鼓励和支持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发展,打造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生态规模化养殖等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形成供给充足、质量优良、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生态扶贫方面,推广合作社造林模式,完成荒山造林7000亩、退耕还林1万亩,在水峪贯、岭底等5个山区乡镇实施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1万亩,沙棘提质增效7500亩,新发展沙棘3000亩。交城名优特产主要有山珍蘑菇、蜂蜜、白木耳、沙棘、精品小杂粮等;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阔叶林以杨、柳、榆、槐为主。果类主要包括苹果、梨、桃等,灌木林中沙棘资源丰富。
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培育了“天娇红”红枣核桃、“待见”沙棘、“聚盛有”黄芥油、“开源”醋业、“庞泉”酒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品牌产品,为电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
二、电商发展创新模式
交城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将重点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产业为基础,以网货产品研发和电商人才孵化为核心,以农文旅融合、综合商贸物流、电商公共服务基础支撑,打造“互联网+特色产业+直播电商+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利用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以直播电商为载体,通过带动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整合交城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把已有传统企业变成电商主体,助力行业降本增效,做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的造血机,打造交城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进村”商贸流通体系。
三、核心工作内容
1、产销及品牌打造
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战略,强化产销对接,开辟以骏枣、沙棘、陈醋为重点的农产品快速出晋通道,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实施电商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加快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展销模式。
2、要素资源流通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县域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交城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3、行动方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渠道下沉为主线,以交城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 “三点一线” 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
4、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
紧紧围绕“保巩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5、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制订交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农产品认证,拓展国内市场。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鼓励地方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 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